台湾2026年防务预算飙到9495亿元新台币!还要一口气买4.8万架无人机,却连零件都拼不齐。解放军22架军机5艘军舰持续巡台,8艘滚装船罕见南下福建。
据台湾媒体报道,台湾近日拍板2026年总预算案,防务预算飙到9495亿元新台币,占GDP比例高达3.32%。
与此同时,台媒还爆料,台湾当局计划在未来两年采购近5万架无人机。
从续航只有7分钟的迷你机型,到能飞两个半小时的长航时型号,清单上五花八门什么都要,明显是被俄乌战场的无人机对抗刺激到了。
但问题在于,台湾不是乌克兰,中国大陆更不是俄罗斯,生搬硬套别人的战术,最终只会自曝其短。
更讽刺的是,台当局嘴上喊着“自主国防”,却连无人机零件都高度依赖外部供应。明明下令禁用大陆零部件,但本土产业链根本撑不起这种规模订单。
目前全台无人机年产量最多1.2万架,突然要在两年内凑出5万架,简直天方夜谭。关键部件如发动机、芯片、光电设备几乎全靠进口。
这根本不是务实防务,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。
台军还模仿美军将无人机视为“消耗品”,想法看似超前,现实却格外打脸。他们的培训体系一年只能培养出300名操作员,但未来两年实际需求却是1000人以上。
更夸张的是,夜间飞行资格通过率仅17%。连飞手都严重不足,买再多的无人机也不过是仓库里的摆设。
很明显,台湾无人机政策的急转弯背后有美国的影子。
美军刚在七月份将中小型无人机划为“消耗型装备”,台当局就急忙跟上节奏。美国近期通过的《国防授权法》更是毫不遮掩地鼓动台湾发展所谓“不对称作战”,说穿了,就是想用台湾做棋子牵制中国大陆,而流血牺牲的代价却全部由台湾自己承担。
但大陆的军事反制从来不是虚的。
解放军近年来在电子战和反无人机领域投入巨大,实战中这些由民用机型改装的无人机能否突破防线都是未知数。
台军吹嘘的“无人机蜂群”战术,在体系化防空和电磁压制面前,恐怕只会变成靶子。大陆的反制手段从软性干扰到硬杀伤一应俱全,绝不是几架商用无人机就能撼动的。
与此同时,解放军在台海的行动持续加压。
根据台防务部门发布的消息,从20日上午6时至次日同一时间,共有22架次解放军军机、5艘军舰在台海周边活动,其中15架次越过所谓“海峡中线”,进入台湾北部及西南空域。这种高频次、多方向的巡台行动,是对“台独”动向的坚决回应。
而真正引发岛内“台独”焦虑的,是海上力量的动态。
AIS船舶信息显示,近期有8艘大型滚装船从渤海湾南下,罕见地集结在福建泉州附近海域。如此大的动静,不仅让台湾惊恐,还被美军的RC-135侦察机跟踪。
要知道,这些平时用于运输车辆和物资的民用船只,一旦参与军事演训,可在跨海登陆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几乎同一时间,广东汕头、汕尾海事局连续发布禁航通告,宣布将在南澳岛西南和汕尾外海进行实弹射击和军事训练。
这些区域地形与台湾西海岸高度相似,是解放军登陆演训的传统区域。去年就曾有滚装船参与类似演习,这次8船集结,不排除正为更大规模的跨海作战演练做预备。
可笑的是,面对大陆实质性备战,岛内某些人仍沉浸在荒诞的“抗统”想象中。
日前,早已沦为笑柄的于北辰在绿营节目中吹嘘台军一款“照明尾车”,声称它不仅可用于夜间照明,还能“烧毁解放军夜视仪”、达到“瞬间致盲”效果。
简直滑天下之大稽,这番话连其他台岛名嘴都听不下去。退役将领栗正杰直接吐槽该战术令人无语,在战场上弄出这么大光源,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,解放军只需两发炮弹就能终结台军。
从整体态势来看,赖清德当局种种“以武谋独”的举动,既无法改变台海力量对比,更无法扭转统一大势。
大陆持续推进“寓军于民”的军民融合策略,民间运力正不断纳入联合作战保障体系。这意味着未来在台海一旦出现状况,大陆能迅速调动大量民用船只支援军事行动,进一步强化登陆投送和后勤支持能力。
而台当局哪怕编列再高的军费预算,投入再多的资金采购装备,只要缺乏系统性自主能力、依赖外部技术、培训跟不上节奏,这些开支就难以转化为有效战力。反而会排挤民生福利预算,加剧社会内部矛盾,最终导致资源空耗、自毁根基。
“台独”没有出路,倚美谋武更是死路。从无人机盲目采购,到应对解放军巡台与滚装船集结的仓惶,台当局的每一步都显示出战略上的焦虑与误判。唯有认清现实、回到一中正轨,才是对台湾未来真正的负责。